脊柱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行上师开示打坐开任督二脉的原理中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静坐入定方法:禅修的十个层次

1.入禅定的条件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入定不是等待机会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4.静坐的气场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5.修定时间的长短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6.修禅定有三种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7.禅定差别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8.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

禅修的十个层次,你修到几层1、一坐不起开始自动功转入静功,在禅修中已能初步一坐不起而入静入禅,初步转入无念境界,恬淡虚无,实是外静内动,形静神动,念静意动,肉静灵动;从内动出壳,从阳神出壳,朝灵*出壳的大标修行。2、二目无光天目已开,(天目开,肉眼自然就无光了)天耳随之而开,天窗、百会、天门也开始随之启动。这时作为小宇宙的人开始与天地人三界信息沟通,初悟气、佛、道、灵,尤其德为何物,顿悟出现。一悟如梦初醒,再悟则天地明。3、三餐不进这时辟谷以食气为主,直接吸收天地宇宙能量、大自然之精华。三通已成,心静灵纯,超凡脱俗,大有仙风道骨风貌神采,俨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地上神仙。这时由于六根未尽,因果未清,仍应静修,不宜偏激出山。倒是应该深悟功德,精修德功,确保肉身逐渐明净,灵*渐趋与佛光容为一体,纯阳透明。4、四肢无力开始全面进入意念力的实际应用间段;一但念力强盛,体力必然日衰,四肢肌力退化;灵力,法力,佛力大振,心想事成,何必动手。这时的修佛者必然从举步为艰中走进意念力,灵力,法力,佛力应用的随心所欲阶段,这时的修佛方式已是以佛力发功,以德带功,以德修功了。5、五官不用这叫全息感知,叫超五官功能。因修佛者已不怎么使用五官个了,这是潜能全面开发的结果,修佛者已全面开智开慧,用天人感应的灵性感知和沟通天地人三界,接收宇宙信息,从而出现他心通。天地通,通灵通,佛通,阴通,天通,道通,直至出现灵*出壳的神灵通,能隐飞行,灵*出游。6、六神无主元神,即灵*自主。灵*自控肉身,密码自悟,六神意识让位给元神,无意识,称为六神无主,不主事了,转成灵体的灵性感知了。这时的修佛者能真正的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去处理人间事务和生前矛盾,逐步了结因果孽债,做到六根渐净,阴德日丰,渐渐走向六通岸。7、七窍出游灵*常常出壳,元神随便游天,恍兮惚兮,大悟若痴,大智若愚,超越灵界,沟通阴阳。先是三*出游,七魄留守,接着是念住、脉住、息住,即不呼吸,脉不跳,不想凡间事的活死尸状态,整个灵*出游天外。这时尚属于躯壳存俗,灵体游仙。如修佛者想回归坐化,即可能出现身体不腐等观。8、八方通融全方位了解万物皆有灵的佛教生命理论,运用佛理法则,自控阴性功能,飞越灵性世界。上天入地,自由神游太空,登月通天,无所不去。这时意念力已发展成为超高级灵力,性力,神力。初步掌握虚化实化的原理和技术,操控空中抓物,性力致动,超越时空障碍,意念力、隐飞行等特异功能已不在话下。反正是做到“阴阳转化随意,虚实交变可行”,即万象可控,八方通融。9、九成非人人味不足,仙风已成。这时衣食住行初步解诀,不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供应,生老病死已基本悟通。“自由王国任君走,逍遥自在学神仙;灵人随气过佛界,度人用德度凡人”。一般来说,这类修佛者已成为归隐的灵人了,你找他不行,他却可以随时找你,他会类似穿墙破壁的虚化技术,来无踪去无影。10、十足神通。

莲花生法门的静功

万行上师讲述

上师:今天动功就不介绍了,只介绍莲花生法门的静功。我接的法是临济宗的法脉,也就是禅宗的法,这是我第一个师父的法门。道教的法门我修过两个,西藏密宗的法我也修了两个,还修了印度瑜伽的法。虽然这些法在手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每一个法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最后都回归到心态上来。首先一上座,单盘也好,双盘也好,散盘也好,都是先调姿势。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无论采用哪一种盘腿的姿势,首先都要把臀部往后撅一点点,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巴骨是悬空的。为什么在佛教界里面很多人越是老修行,越是面*肌瘦,活着像个死人一样,有气无力?就是因为能量没有上来。如果你是垂直坐的话,重量压在尾巴骨上,气血就上不来;如果身体往前面倾一点点,这样尾巴骨就悬空了,当前面一放松,气一沉,人体的能量就从背后上来了,头顶就放光了。姿势就是这么调的。调完了姿势就调呼吸,调完了呼吸再调意识,这是禅宗里面的三调。调呼吸是采用深呼深吸的方式,也就是气功界所说的“吐故纳新”,通过快速的吐故纳新,大脑有了充足的氧,就不会缺氧,不缺氧,就会放光。首先肚子要先瘪掉,所以第一口一定要先呼气,千万不要先吸气,把肚子里的气呼干净,把肚子呼瘪,能瘪到什么程度就瘪到什么程度,肚子瘪了之后,嘴巴一合,鼻孔一吸,肚子就鼓起来了,然后再用嘴巴把气呼出去,呼出去之后,鼻子一吸,肚子又鼓了……就用这样的呼吸方法。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三到五口气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掌握这个方法,就是做一百遍也没有。但是刚开始要从数量达到质量,所以要多做;掌握了之后,三到五口气就够了。调完了呼吸之后,呼吸畅通了,身体自然就放松了,两个肩就垂下来。如果手比较长,比较热,能量比较足的人,手就这样放(手掌向上摊开,分别放于两膝之上);如果手比较短,或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就这样放(手掌向下摊开,放于两膝之上)。一般两手是结金刚降魔印放于前面,这样比较持久。接着第三是调意识,把意识放在眉间。为什么要放在眉间?因为这样能关闭六根,也就是关闭我们人体的六个大门。关闭六根方能破无明。我们现在眼睛一闭,眼前一片黑暗,这就叫做无明。六根一关,能量不漏掉,眼前的无明才能突破。禅宗有一句话:关闭六根之门,方能破无明,了生死。把意识放在眉间,很轻松自然地往前面看。看的力度应该多大呢?就像我们用肉眼看东西一样,很轻松自然地从眉间这个地方往前看,同时观想自己的囟门像花苞一样一下绽开,身体空掉,不去管它。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囟门”呢?“囟门”这个词是对小孩来讲的。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一说话,囟门就关闭了。小孩子之所以不会说话,就是囟门没有合住,能量跑掉了,没有力气说话,当上面的囟门一关闭,嘴巴就开始说话了。如果你的形象思维比较好的话,可以观想自己的整个身体是一支立着的莲花。如果你用形象思维观想不出来,那是因为你散乱,那么与其坐在那个地方散乱,不如找一件事情给它做,因为做一件事,它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以一念代万念”,这一念就把一万个念头给吃掉了。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古人就创造了很多法门,比如念佛、念咒、观想、背诵经文等等,都是为了对治散乱的心。针对这种情况,古人设置了三字明。大家都知道三字明就是“嗡、嘎、吽”,在念三字明的时候,头不能抬起来,而是垂视前面一米远的地方,视线和身体正好保持垂直,身体是斜直、倾直的;但头也不能太低,如果太低的话,脖子会压抑。最好是视线落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这是最标准的。念三字明的时候是先吸气,一吸气,肚子就鼓了,然后就念“嗡……”。吸气的时候不念,呼气的时候念。接着第二个念“噶……”,把肚子念瘪。在念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和观想仍然放在头部,这一点(囟门)和梵穴轮是相通的,实际上就是一个轮。最后念第三个字“吽……”。念“嗡”和“吽”时,舌头都是往上抬,不能耷下来。当舌头往上一抬,口腔就封闭掉,气流就通过咽喉里的气管往上走了。念三字明的时候,整个力量是往上升,往高处升的,不像阴气的力量那样往下走,阳性的力量是往上升的。静坐的时候,与其坐着打妄想,不如一直念三字明。如果念到没有妄想了,念着,念着,不知道自己在念了,就一直保持这种定境和观想的画面不动;如果这个定境的画面破坏了,说明你有妄想,有杂念了,马上开始重念,再观想。念着,念着,没有妄想了,就不需要再念了,还保持那个观想的画面,从眉间轻松自然地看着前面,上面兼顾着观想莲花开。三字明是最传统、最古老的一个咒语。念咒语就是靠念的时候身体产生的气流和音波把人体的梵穴轮打开。按道家的理论,人体有七轮:海底轮、脐轮、心轮、喉轮、眉轮、顶轮、梵穴轮。我们走的时候,神识就是从梵穴轮上去的,所以佛教里面有一个不变的观点:神识从头顶出去,就通往佛国,和佛国相应;从嘴巴出去,和天道相应;从胸部心轮出去,和人道相应;从肚脐眼出去,和恶*相应;从生殖器出去,和畜生相应;从脚下出去,和地狱相应。所以禅宗的基本理念就是关闭六根方能破无明,了生死。眼睛以下是三界以内,所以我们的整个意识都不允许放在眉间以下,而要放在眉间上,以眉间为分界线,放在眉间就相当于放在头顶上,它们是同一个通道。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习惯性地把意识放在头顶上,那么临终的时候,神识自然就从头顶上出去了。你生前意识放在哪里,临终的时候,你的灵体就从哪里出去。如果你生前把意识放在丹田或者中丹田或者脚下,临终的时候,你的灵体就从这几个地方出去,进入三恶道。既然你认识到这个观点,为什么生前不把你的意识放在眉间或头顶上呢?

同时为什么要打坐呢?大家都知道打坐的时候,从脚开始麻,然后是小腿、大腿、腰,一直往上麻。为什么会麻呢?就是能量从下面开始不断地往上涨满,能量满到哪里,就麻到哪里,痛到哪里,一直满到头部,顶门就破开,也就是莲花苞打开,能量就出去了。这个门古人把它叫做和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通道。这个门打开,我们佛教讲“开顶”。开什么顶呢?为什么不说开嘴巴而说开顶呢?顶轮的穴位不打开,神识就只有等到死了以后才能出去,但死的时候神识就不是从头顶上出去了,而是生前你的爱好在哪里,就从哪里出去。比如说你爱吃,临终的时候神识就从嘴巴出去;生前把意识放在胸腔,也就是中丹田,神识就从中丹田出去,进入人道;生前喜欢守住下丹田的人,神识就从肚脐眼出去,进入饿*道;生前欲望重的人,死了以后神识就进入畜生道。

打坐的时候,腰杆子一挺,肩膀往下一塌,深呼深吸几口气,当呼吸调节好,就把意识放在眉间,观想头顶莲花开。但是在观想的过程当中,可能头会感觉眩晕,或者会头痛,那都说明你体内的能量上来了,才有这种征兆,道家把这个称为“龙吟虎啸”。什么叫做“龙吟虎啸”?人体左边属于气体,右边属于液体,在打坐的时候,左边的气体很容易升上来,所以左边很容易有声音;右边是液体,液体不容易升上来。道教把左耳的声音叫做“龙吟”,右耳的声音叫做“虎啸”。道教有坐禅用的耳塞,坐禅的时候用耳塞把耳朵堵上,耳朵一堵上,能量就从鼻孔出来了。为什么从鼻子出来呢?因为顶门没有打开,气出不去。所以道教的人在修炼的时候,用手把两个鼻孔捏住,头猛地往后一仰,手一放,鼻子一吸,把气送上头顶。但是现在的人欲望过重,能量根本上不来,能量不要说是升到头顶了,连胸腔都达不到。如果达到胸腔,说话的声音就会很有磁性。现在俗人的能量都从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大门消耗掉,漏掉了,能量根本凝聚不起来,也就不存在道家所说的“龙吟虎啸”了。但是一个真正实修的人一定会经过这个阶段。当出现“龙吟虎啸”这种声音的时候,接着鼻子里面就会流出鼻水,这种鼻水绝对不是鼻涕,而是我们人体的精气神,也就是六根的液体上来了。到了这个时候,道家的人就会用两个耳塞把耳朵一堵,把鼻子一捏,一放,吸气,然后观想。这时候就要加重观想头顶的莲花苞打开,当莲花苞打开以后,灵体就冲出去了。灵体冲出去之后,就要保任,就要修炼这个东西了。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修出来,你炼什么东西呢?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修身体,打基础,都是为了把这个东西找到,然后把它送出去。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火箭发射的通道,人体的精气神就是火箭下面的火药,而我们的脊柱就是火箭发射的架子,当你一打火,把下面的火药点燃了以后,人体的能量就迅速地燃烧,我们的灵体,也就是火箭发射的箭头就顺着这个架子“呼呼”地往上冲,加上上面一观想,顶门自然就打开,灵体就出去了。修行人为什么一定要禁欲?因为一纵欲,下面的火药燃烧不够,火箭就升不上去,顶开完了以后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如果你不会打火,也就是不会念三字明,火打不着,或者打的力度不够,你中脉里面的能量也升不上去。念三字明就是打火。你在做所有这一切之前,上面的观想必须已经训练好了。这个力量一部分是从下面往上推,一部分是从上面往上拔,所以观想非常重要。所有的能量都储存在我们的脊柱里面。你们在家人有夫妻生活,能量从哪里来?就是从脊柱里面抽出来的;那么我们出家人从来没有性生活,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都凝聚在脊柱里面了。所以出家人个个都是大脑袋,脑门非常鼓,就是因为能量蓄满了,冲上来了。为什么出家人修炼的时候,眼睛一闭,前面就会放光呢?肚脐眼以下属于精,精属于液体;肚脐眼到咽喉以下属于气体;咽喉到顶轮属于光体。它们三者就相当于冰、水和水蒸气,三者本身就是一个东西,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精气神用物理的道理来讲就相当于热、力、光。一杯水遇到冷空气就变成了冰,遇到高温一蒸发就变成了水蒸气。而在我们人体里面也同样,经过长期打坐,念咒语和观想,精气神就变成了热、力、光。为什么一个打坐的人头顶会有光呢?因为他禁欲,再通过修炼,就把能量变成了一种神光。你要关闭一道门,就必须打开一道门;你关掉下面的门,就必须打开上面的门。如果上面的门不打开,又把下面的门封闭掉,人一定会变态。凡夫下面的门是打开的,所以上面的门不会打开;修行人下面的门一定是封闭的,所以上面的门必须打开,上面的门不打开,火箭的箭头输送不到太空,当我们的顶门一打开,灵体就出去了。这个灵体为什么能够出去呢?因为它本身就来自于宇宙。关于它,佛教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去后来先做主公”,也就是说它是我们人体里面最后走,最先来的。如果我们这个灵体不是宇宙的一部分,无论你怎么修,也不会上去和宇宙融为一体,之所以能和宇宙融为一体,就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回归宇宙呢?我们本来就是来自宇宙的一滴水,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让这滴水又回去而已。为什么我们能够和宇宙相应呢?因为我们里面的成分和宇宙的成分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把它禁锢起来,把它包裹住了。就像春节那天晚上我拿的那个导具一样,我们把它套了一层又一层,一共套了七层,它们分别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第七末那耶识,套七层就表示我们给自己套上了种种概念,再加上我们的我执太重了,所以不能够解脱。所以修行人不能有社会上的任何嗜好,你的嗜好越多,你就把自己套得越多,你的灵体就出不去。佛教里面把我们的灵体叫做“本来面目”。什么是本来面目啊?最初来的东西找不到,你如何回归啊?如何让你的“本来面目”体现出来呢?

在火箭往上升的时候,整个上半身都会像要爆炸一样,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不懂得去调理的话,牙齿、眼睛都会红肿,耳朵会“呼呼”地叫,道家叫做“龙吟”和“虎啸”,你会听到什么鼓声、钟声等等,那都是里面的气血在冲撞的声音。佛教讲四禅八定,通过这种身理反应就知道你处在哪个禅定当中。你的身理反应,你的身心净化到哪个程度,你这个人修行好不好,看你这张脸就知道。如果你脸上一股浊气,那怎么能说明你的内心很纯净、很净化呢?出家人有几分功夫都体现在脸上、脑门上。出家人的脑袋怎么可能是干瘪的呢?脑袋干瘪就是能量从下面漏掉了。为什么闭关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禁语,不说话呢?因为话一说多,能量就从嘴巴出去,顶门就打不开了。所以当能量升到头顶的时候一定要禁语,不说话。如果能量还没有升到头上的时候,你说话不会有影响,相反,还有利于把能量提升上来;如果这个时候不说话,能量会压在下面上不来。能量还没有升到脖子的时候,你说话有利于把它拔上来;能量一旦升到头上了,再说话,等于把能量重新拉下来,从嘴巴里释放出去,你就不可能开顶。这就是为什么修禅的人一定要禁语的原因。当能量升到头上的时候,为什么要闭关?闭关就是用强迫的手段关掉,切断我们的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但你的意识关不掉,也就是你的思想关不掉,前面的五识全部都可以关掉。当五根一关闭,眼睛不看了,不消耗能量了;嘴巴不讲话,不消耗能量了;舌头不吃东西,也不消耗能量,这时候能量就迅速凝聚了,最多一个礼拜就把能量给蓄足了。当能量一具足,它一定会进行一次大的突破,从头顶往上冲,再配合你念咒语,就是三字明的最后一个“吽”字,它就冲出去了。如果你念三字明的时候,舌头往下耷拉,口腔里面是空的,上面有空间,气就不往上走了;如果你的舌头往上抬,上面没有空间,空间挪到舌头下面,气就往上走了。我不知道这个表达你们听懂了没有?舌头一定要往上抬,气就从头顶上出去了。就那么一点点的气就决定了你的生死。比如念“吽”字,舌头往上抬,力量一下就上来。这时候不能过于抬头,也不能过于低头,要保持脊柱畅通。念的时候,你可以把舌头往下耷拉试一试,气都在嘴巴里面不往上走;如果舌头一抬,气一下就从头上出去了。就这么微妙。当力量上来的时候,鼻子根部一定会挺拔。过去开悟的人没有一个是塌鼻子的。塌鼻子,就像断桥一样,能量衔接不上。随着你功力的增长,通过气流的振动,鼻子就会挺起来。对社会上的人来讲,鼻梁垂直,精力就非常充沛;对修道的人来讲,鼻梁垂直说明他的能量全部在头上,没有从下面漏掉。能量在头上的话,通过念咒语,一观想,它就从头上出去了。如果你不念咒语也可以,就是像密宗一样,一定要加强观想,观想头顶开了,上面站着一尊佛。观想的时候,你的心,也就是你的思想意识放在脚底,你的能量就在脚底;你的心放在胸腔,你的能量就到胸腔;你的心放在头顶,你的能量全部到头顶上……总之,你的心放在哪里,你身体的能量就到哪里。很多出家人还把思想放在脚下,观想脚底下,这样意识、能量都跑到脚底去了,死了以后神识从脚底下出去,不就进入地狱了吗?既然你认可这个观点,为什么打坐的时候还把思想放在脚下呢?既然知道神识从头上出去是超越三界,和佛道相应,为什么生前不把意识放在头顶上呢?你们看很多佛像头上有一个小佛像,小佛像上面又有一个小佛像,再上面还有个小佛像。尤其是密宗有很多这样的画像,都是头上生头,头上再生头。道教也有很多类似的画像,也是头顶上有一个小人,小人的顶上又有一个小人,再上面还有个小人,这就叫做化身,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这个肉身只会化一次像,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千百亿化身都是这个本来面目化出来的,我们这个肉身是不会千百亿化身的。一个本来面目就可以千百亿化身,那么千百亿化身是靠什么而来的呢?是靠我们体内的精气神。体内的精气神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宇宙里面来的。我们体内的精气神本来就是从宇宙里面飞进来的,在宇宙混沌初开的时候,只有光和音,它既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而是一种混沌体,也可以说既是液体,又是气体,它来的时候是混沌而来,走的时候也是混沌而去。

东方养生让生活更美好!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儒释道,弘扬艾灸文化!个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