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针学叁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与控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8/5913688.html
第十九节遗尿

遗尿又称“尿床”,是指年满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偶因疲劳或睡前多饮而遗尿者,不作病态。

遗尿的发生常与禀赋不足→久病体虚→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膀胱,与任脉及肾→脾→肺→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膀胱和肾的气化功能失调,膀胱约束无权。

西医学中,精神因素→泌尿系统异常或感染→隐性脊柱裂等均可导致遗尿。

主症睡中尿床,醒后方觉,数夜或每夜一次,甚至一夜数次。

肾气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肺脾气虚:疲劳后遗尿加重,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失交:昼日多动少静,夜间寐不安宁,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肝经郁热:尿*量少,气味臊臭,性情急躁,面赤唇红,或夜寐齿。舌红,苔*,脉弦数。

1.基本治疗

治法益肾固摄,调理膀胱。取任脉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肾气不足配肾俞→太溪;肺脾气虚配肝腧→脾俞;心肾失交配通里→大钟;肝经郁热配蠡沟→太冲。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乃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为俞募配穴法,可调理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操作毫针常规刺。中极→关元直刺或向下斜刺,使针感下达阴部为佳;肾气不足→肺脾气虚,可加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膀胱→肾→皮质下→内分泌→尿道→神门。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穴参照基本治疗。每次选用1~2穴,选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隔日1次。

(3)穴位贴敷取神阙。用煅龙牡→覆盆子→肉桂各30g,生麻*10g,冰片6g,共研细末,每用5~10g,用醋调成膏饼状贴于脐部,夜敷昼揭。

(4)皮内针取三阴交→肾俞。皮内针常规操作。

1.针灸对功能性遗尿的疗效较好。但对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应治疗其原发病。

2.治疗期间嘱家长密切配合,控制患儿睡前饮水,夜间定时唤醒患儿起床排尿,逐渐养成自觉起床排尿的良好习惯。

3.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切勿羞辱和粗暴打骂,避免产生恐惧→紧张和自卑感。

1.《针灸甲乙经·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癫疝遗尿癃第十一》:遗溺,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杂病第九》:小儿遗尿……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又方,灸大敦三壮。

3.《针灸大成·阴疝小便门》:遗溺,神门→鱼际→太冲→大敦→关元。

4.《类经图翼·卷十一》:小便不禁,气海→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

第二十节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是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简称小儿脑瘫。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小儿脑性瘫痪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分娩时难产或产伤→脐带绕颈→后天失养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五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脑髓失充,五脏不足。

主症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四肢运动障碍。

肝肾不足:筋骨瘦弱,发育迟缓,抬头→翻身→站立→行走或长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目无神采,智力迟钝。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心脾两虚: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倦怠,神情呆滞,流涎不禁,四肢痿软,头项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1.基本治疗

治法健脑益智,调补五脏。取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府四神聪悬钟足三里

配穴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上肢瘫痪配肩髃→曲池;下肢瘫痪配环跳→阳陵泉;语言障碍配哑门→通里。

方义脑为髓海,其输上在百会,下在风府,故取百会→风府,补髓健脑,开窍益智;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宁神醒脑益智之功;悬钟为髓会,可益髓充脑→强壮筋骨;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培补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滋养筋骨→脑髓→五脏。

操作毫针常规刺,补法,可灸。四神聪可向百会透刺。风府朝下颌方向针刺,切勿向上深刺,以免误入枕骨大孔。

2.其他治疗

(1)头针取额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中线→颞后线→枕下旁线。每次选2~3穴线,头针常规刺法。

(2)耳针取枕→皮质下→心→肾→肝→脾→交感→神门。每次选用2~4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3)穴位注射取风池→大椎→肾俞→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每次选2~3穴,选用胎盘注射液→*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可以改善症状。应重视早期治疗,坚持治疗。

2.治疗期间可结合现代康复手段加强肢体功能→语言和智力训练。

1.《针灸集成·卷二》:四五岁不言,心俞→足内踝尖上各灸三壮。

2.《传悟灵济录》:数岁不语,又口中转尿,因母食寒凉所致,俱灸中脘九壮。

第二十一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小儿多动症,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多动,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参与事件能力差,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不当→外伤或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心神失养或元神受扰。

主症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喜欢做小动作,情绪不稳,缺乏自制力,冲动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

肾虚肝亢:兼见急躁易怒,难以静坐,或有遗尿,腰酸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细弦。

心脾两虚:兼见神疲乏力,多动而不暴躁,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痰火内扰:兼见多动多语,心烦懊,胸闷脘痞,夜寐不安,口苦尿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神定志。取督脉穴及手少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

配穴肾虚肝亢配太溪→太冲;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痰火内扰配丰隆→劳宫。

方义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部,可安神定志,健脑益智;神门为心之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二穴合用可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调肝→益肾。

操作四神聪可向百会穴透刺;背俞穴不宜直刺→深刺,以防伤及内脏;余穴常规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心→神门→肾→交感→皮质下→枕。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头针常规针刺。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

2.注意加强教育与诱导,配合一定的心理治疗,多加关怀和鼓励,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