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淮middot暖新闻父爱如山 [复制链接]

1#

“爸爸疼不疼?”

“不疼。”父亲回答完,眼眶就湿润了。

5月27日,刚刚做完肝脏移植手术的孙玉(父亲,化名)父子躺在相邻的ICU病床,牵手凝望。就在前一天,为了延续孩子的生命,50岁的父亲选择用自己的肝脏为年仅14岁的孩子“续命”。

孙小祥(儿子,化名)出生在亳州一个贫困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医院住院成了家常便饭。家人从没想过放弃,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几乎借遍了周围的亲戚邻居。

2年前,小祥突然开始呕血,医院对症治疗后依然会反复发作,后来被诊断为肝硬化。家人到处求医,始终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今年年后,小祥病情突然恶化,几乎每隔20多天就会有一次消化道大出血,每次出血都可能危及生命。疫情之下,给孩子看病之路更加艰难,过年之后家人在亳州、北京等地辗转,3月份来到安医大一附院就诊。

“肝移植可以彻底治疗肝硬化,术后供体和受体肝脏都可以生长到正常状态。”安医大一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赵红川说,但要移植,首先要解决的是肝源问题,是等待符合配型的肝脏捐献还是由亲属捐献做活体肝移植?

“等别人捐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孩子等不及。”孙玉和妻子都决定,用自己的肝脏为孩子做移植,但是这个时候两人却有了分歧。

孙玉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妻子觉得应该由自己给孩子捐肝。但孙玉认为妻子身体不好,自己才是捐肝的合适人选。最后,两人都做了匹配检查,由于妻子身体条件不允许,最终还是由孙玉给孩子捐肝。

“不担心以后的生活,钱没了可以再挣,孩子的健康最重要。”躺在病床上的孙玉很乐观。生活中的孙玉不喜欢说太多话,这一次为了安慰小祥,展现出如山父爱柔情的一面,“我的身体没什么问题,我也不怕,只希望他能健健康康的长大。”

器官移植是生死手术,也是救命手术。赵红川介绍,近三天,医院完成了三例肝移植,其中,两例是捐献,一例是活体肝移植。活体肝移植技术难度更大、手术风险更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操作。术中既要保证供体安全,又要保证受体肝脏“够用”。

器官移植团队经过前期细致评估,历时13个小时手术,最终完成了父亲救子的心愿,也让小祥有了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手术非常成功,特别感谢这里的医生,给我们家创造了奇迹。未来只希望家人都健健康康,能平静地过正常的生活,就够了!”小祥的姐姐说。

文图:朱琳琳董雪梦

编辑:马成涛

你会喜欢

就在此刻!江淮汽车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战略合资合作协议签署暨启动仪式举行

奔涌吧,江淮!

下一站,幸福!

全国首个!我省发布新基建产品服务名录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合肥芜湖创新发展跻身前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