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儿童频繁想尿尿,是怎么回事呢
TUhjnbcbe - 2020/10/13 15:27:00
导读:

近年来,尿频的儿童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的注意,也导致许多父母的不安,甚至部分家长怀疑自家宝宝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那么,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近来,门诊以尿频为主诉来就诊的患儿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对孩子出现尿频的情况不明所以,暗自纳闷,孩子以前排尿挺规律的,怎么长大后反而出现频繁排尿的情况,是不是泌尿系统出现感染了?

我们在询问病史中发现,患儿在夜间睡眠时并无尿频的情况,专注于某件事时也没有尿频的情况。而且,就诊的患儿多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多见;或者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的孩子。询问病史时我们还发现,尿频现象在写作业或快考试时更加明显。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这种情况,医学上常见于神经性尿频。那么,什么是神经性尿频呢?

神经性尿频是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一般多见于4~5岁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小儿主观上有多次要求排尿的强迫感,各项检查无其它阳性发现及器质性病变。每隔2~10分钟排尿1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有时可能只有几滴。同时患儿尿急,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常常影响小儿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

神经性尿频的主要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加但无尿量增加,睡眠后无尿频现象。神经性尿频患儿并无器质性病变,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为:一方面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一些引起精神紧张、对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刺激的因素导致排尿抑制功能发生障碍,例如小儿刚入托,入学心理准备不足,父母的突然分离,害怕考试及吵骂等因素,结果表现出小便次数增多。

有研究发现,神经性尿频患儿焦虑、抑郁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提示神经性尿频患儿处于焦虑或抑郁状况,焦虑和抑郁心理参与神经性尿频的发病,表明对于神经性尿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小儿神经性尿频诊断时需与其它疾病所致的多尿及尿频鉴别,如服用药物,如利尿剂或含有利尿成分的降压药、咖啡因、茶碱等药物;抗利尿激素减少或缺如、糖尿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异常;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性降低;肾小管、髓袢、肾髓质的功能障碍以及肾血管循环障碍等影响肾小管浓缩功能等疾病,还需排除泌尿系感染,脊柱裂等引起的尿频、尿急症状。

小儿神经性尿频治疗方法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在治疗上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一般支持治疗:注意饮食,休息,保暖等。治疗期间适当减少饮水量,不要饮用咖啡及茶类饮料,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刺激。

②家长对小儿正确耐心引导,消除患儿的顾虑,缓解患儿各种心理压力分散排尿注意力;禁止责骂甚至体罚患儿;鼓励患儿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有所进步时给予奖励,告诉患儿尿频是可以很快治愈的,增强治疗信心。

③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如山莨菪碱、谷维素等,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助于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从而改善尿频,尿急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频繁想尿尿,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