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不觉地将小便尿在床上的一种疾病。
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而尿床者,不属于病理现象。
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如果迁延日久,就会妨碍小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30%遗尿孩子的爸爸和20%遗尿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曾犯遗尿病。爸妈均有遗尿史者,他们儿子有40%会遗尿,他们的女儿有25%也患此病。另外,在双胞胎、单卵双胎兄弟同时遗尿的要比双卵双胎高出2倍,可见,遗尿有遗传倾向。
(2)睡眠过深: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得较疲乏,睡眠深,不易唤醒。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3)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
(4)精神紧张:据临床统计,家庭不合、父母离异、以及升学考试前等情况,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精神情绪会逐渐消失。
(5)疾病的因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影响智商
尿床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商低17-23%,多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神经发育与精细动作不协调等。
影响健康
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功能差、挑食、厌食等。
影响第二性征发育
男孩易出现小阴茎、小睾丸,女孩易出现小子宫、小卵巢等症状,成年后容易患不孕不育症。
一、行为疗法
1、设置日程表
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并且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予一定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
2、建立条件反射
从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3、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二、药物治疗
小剂量氯丙咪嗪。其作用机制是该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患儿容易惊醒而起床排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个别患儿在治疗开始时,可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未经处理约1-2周可自行消失。
如果患儿的遗尿现象一旦有所好转,千万不可中断训练,否则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以致前功尽弃。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调整饮食
晚饭最好少吃流质,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3、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
4、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
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