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通过一篇文献翻译向大家讲述了微创减压手术(MID)的适应症、禁忌症、详细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大受
这一期,我们主要以近期做的几例典型手术分享再来为大家进一步讲讲微创减压手术(MID),从实际病例角度更能帮助大家清晰、详细地了解这类手术。
1
手术步骤
简单回顾一下!
(详细步骤可点击:StepByStep九步骤教你如何微创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
步骤1:术前准备---------根据症状及MRI结果,定位减压阶段及部位
步骤2:手术室准备------确保患者手术部位准确,确保手术设备完好备用
步骤3:划线-----在C型臂下确定狭窄阶段
步骤4:皮肤切口及通道位置------确保通道位置正确
步骤5:椎板下部的切除----进入椎管后应用高速磨钻和Kerrison咬骨钳
步骤6: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处理峡部时需要小心
步骤7:*韧带切除-----用Kerrison咬骨钳逐步咬除*韧带
步骤8:交叉技术(可选)------使用交叉技术可越过中线进行对侧侧隐窝减压
步骤9:关闭切口-----在缝合皮肤之前,检查并确保所有步骤都已完成
手术场景和布局
手术工具
2
主要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对比发现:通道下小切口(左图)较开放手术(右图)对腰椎后方韧带、张力带,肌肉破坏明显减少
视野清晰、精准减压
通道显微镜下,组织结构及神经等更清晰,为精准减压打下基础。
微创手术利用的肌肉自然间隙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金标准”据文献报道显示:开放显微椎间盘切除和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在手术效果、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手术率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虽然近几年椎间孔镜(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发展迅速,但无确切的证据证明其优于显微镜椎间盘切除术,后者仍为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金标准”。需要更多的、更高等级的证据来证明孰优孰劣。
不同技术的优势对比
3
病例汇报
50岁男性,右下肢疼痛麻木4月,加重2周。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右下肢疼痛评分VAS6/10分,术后VAS1/10分。
男性50岁,腰痛伴右下肢疼痛麻木3月,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腰3-4、4-5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右下肢疼痛评分VAS7/10分,术后1周评估右下肢VAS1/10分。
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6年,分别行L4/5右侧和L3/4左侧通道下髓核摘除减压。
患者术后二十天伤口愈合情况
●病例3●
女性,49岁,腰部及左侧臀部疼痛2月、加重3天,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疼痛评分VAS5/10分,术后VAS1/10分。
摘除的髓核
术后伤口(五角钱硬币小切口)
●病例4●
男性69岁,腰痛13年,加重左下肢疼痛无力3月,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5°)、加强试验阳性;肌力:左侧踝背伸肌力、左侧踇背伸肌力均为4级,感觉:左小腿外侧及左足痛觉痛觉减退,左下肢放射痛VAS8分,腰椎JOA6分。
此病例采用misTLIF,为微创下的通道下减压固定融合术,这种手术也是常见的微创手术,但对大夫的技术要求高。
misTLIF采用Wiltse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45度操作,通过切除上下关节突(或部分椎板),在kambin三角区域安放cage,对神经干扰少。本手术兼顾减压、融合和微创,目前是适应症最广的腰椎融合术式,目前也是美国最常见的融合手术。
其优势有:
虽然需要切3个切口,但是切口都较小,出血量少。最小的切口1厘米左右,最长的要4厘米左右。
从解剖间隙显露,组织损伤小。
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比较快。一般情况术后无腰背疼痛、僵硬,患者术后一般第1天即可下地活动,4-5天即可出院。
术后伤口感染几率低。
并且复发的几率非常小。
手术过程:
手术切口:
术中神经根减压充分:
(通过术中显微镜下的精准减压,术后效果理想,患者症状基本消除,术后左下肢放射痛VAS降低至1分)
术后螺钉位置良好,椎间植骨充分:
我们神经脊柱外科微创治疗腰椎退变疾病有如下体会:
术前精确诊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实际情况决定手术方案、术中精准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而医生对手术更科学化、更规范化、更精准化的追求,最终受益的是病人,使病人手术更安全,手术的效果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