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指其中一节段椎体与下方椎体向前滑动或脱离。
1.病因
腰椎滑脱可以根据病因划分为五种类型:退变型、峡部裂型、发育不良型、创伤型、病理型。
其中,退变型和峡部裂型最常见。好发于20~50岁的成年人群,常见于L4~L5脊椎段,占总发病人群的60%以上。在退行性脊椎滑脱症中,椎体的前滑是由于正常老化过程中发生的脊柱退行性变化引起的。
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能伴有椎管狭窄,椎管狭窄会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疼痛沿腿向下蔓延)。
退变型:腰椎间盘、椎小关节等发生退行性改变,腰骶角较大、腰椎骶化、腰骶部骨性畸形、腰椎曲度异常等都会导致椎体滑脱,好发于腰4-5节段。
退行性腰椎滑脱可以由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般磨损和撕裂引起,例如腰椎间盘高度的降低,从而导致脊柱变得不稳定。
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密切相关。
重力和姿势性肌肉会使腰椎滑脱改善或变得更糟。
体重的增加增加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的风险,因为肥胖增加了腰椎的负荷。
关节突关节的定位及其缺乏支撑。
腰椎椎间盘的倾斜。
关节松弛。
肌肉不稳定或肌肉因为其他原因无法保持稳定。
较低的髂前上棘间线(连接两侧髋骨最高点之间的连线,女性通常穿过L5)
这张图片显示了腰椎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的:
峡部裂型:
腰椎的椎弓峡部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峡部疲劳骨折,就会出现随年龄增长逐渐椎体前滑移,多见于第4腰椎和第5腰椎。
发育不良型:
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椎体的椎弓峡部有裂隙不连续、椎弓峡部延长变细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椎体滑脱。
创伤型:
各种过度的机械应力,如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等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受力超过负荷而发生腰椎滑脱。
病理性: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腰椎肿瘤、代谢性骨病等都可能导致腰椎滑脱。
2.症状
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腰骶疼痛:
疼痛涉及到腰骶部,多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逐渐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坐骨神经受累:
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腰5或骶1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
疼痛及麻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
3)间歇性跛行:
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4)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
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5)下腰痛:
多在20岁以后出现,为最常见的症状,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有滑脱椎棘突压痛、左右椎挤痛及腰后伸痛。
3.分型
椎体滑脱程度分级-Meyerding分级:一般分为4级,也有5级分法,并不冲突。
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分,依据上位椎体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4度。
Ⅰ度:椎体向前滑移程度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0-25%);Ⅱ度:椎体向前滑移程度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但不超过2/4(25-50%);Ⅲ度:椎体向前滑移程度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2/4,但不超过3/4(50-75%);IV度:椎体向前滑移程度超过椎体中矢状径的3/4(75%-%);V度:椎体向前滑移程度>%。4.预防
1.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重复同一动作,如上网、打麻将等。同一姿势持续30~50分钟后,要做2~3分钟的头部和腰部放松运动。出现腰椎滑脱的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尽早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干预。
2.禁止剧烈运动,防止外伤:
外伤也是引起腰椎滑脱的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很容易引起外伤。并且剧烈运动很容易导致腰椎滑脱病情加重,对于已经康复的患者极易出现二次滑脱。所以,有腰椎滑脱病史的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在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3.纠正不良姿势:
不良姿势也是导致腰椎滑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不宜久坐,不宜坐在软沙发上,应坐在硬板凳上,而且腰要挺直;不要翘二郎腿,不要盘腿;坐位工作应尽量避免驼背、低头,不要伏在桌子上写字。
4.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脊柱的生理曲度是一个“S”型,睡觉的时候姿势不当、床过软等因素都会对腰椎生理曲度不利,容易导致腰肌紧张,僵硬,血液循环不畅。所以,睡眠时应合理选择床的软硬度,并将枕头调节至合适高度,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和习惯。